top of page

【逸大夫專欄】燥(二)之內燥


上回說過燥可以分為「外燥」和「內燥」,「外燥」指外感燥邪,今回就談論何謂「內燥」。

  「內燥」是內生五邪(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的概念之一,前文談論「內風」時說過,內邪是身體出現病理問題時產生的病理產物或病理現象。「內燥」所指的就是身體因為各種病理變化而導致津液損傷,令機體失於濡養滋潤的情況,嚴重者甚至包括陰血及陰精的損傷。

  「內燥」的成因有很多,臨床上常見如熱病傷津,及久病耗傷陰津精血;簡單就如飲水量不足,以至嚴重的嘔吐、泄瀉及汗出等亦會令津液虧損。熱病傷津中除了患上溫病外,內熱亦可形成內燥,例如飲食不節,嗜食辛辣燥熱、肥甘厚膩的食物,也會產生內熱而傷津;情志不暢,自生內火,亦會損傷津液產生內燥。除了久病耗傷陰津精血,過勞及休息不足亦一樣會耗傷陰精;此外,年老或先天體虛亦可因自身精血不足而產生內燥。

  我可以舉三個臨床上常見的「內燥」例子。第一,呼吸系統疾病的後期,如咳嗽不癒日久,或患上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等,不管性質寒熱,後期都多見兼有肺燥的表現。第二,慢性皮膚病日久如濕疹及銀屑病等,見皮膚乾燥暗啞,大多是血虛生燥的情況。第三,大便質硬乾結或見粒狀的便秘,多數是腸燥的表現。以上情況都需要針對其內燥的病位,施以潤燥的中藥作治療。

  然而,不可見「燥」便盲目地去「潤燥」,因為現今臨床上多見複合的病機,例如與「燥」似有矛盾的「濕」也可以同時出現,常見如出現在不同的臟腑病位。然而,亦有臟腑機能失調下水液輸布出現問題,水液積滯的病位生濕,而水液不足的病位生燥的情況,這是津液運行出現問題,而不是津液虧損的問題,治療上也不是以「潤燥」解決。

圖:互聯網


最新消息
文章分類
最新文章一覽
熱門標籤
尚無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