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風筆動】中醫月經周期的陰陽變化與相應治療思路

  • 昭文
  • 2018年7月3日
  • 讀畢需時 1 分鐘

現代醫學中月經周期由月經來潮、卵泡期、排卵期及黃體期組成,這些分期與體内荷爾蒙分泌有著密切的關係,與此同時,從中醫角度來看,月經周期大致分爲行經期、經後期、經間期與經前期,並與太極陰陽消長規律息息相關。

中醫認爲月經的生成以腎、天癸、衝任、胞宮為主軸,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在腎氣充盈的情況下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血海滿溢於胞宮,月經得以按時而下。行經期氣血由重陽轉陰,此時血海滿溢,血室正開,胞宮瀉而不藏,經血下泄,可按照行氣活血祛瘀作為治療原則;經後期為陰長時期,血海空虛,胞宮藏而不瀉,陰血漸生,治療以滋陰養血爲主,並根據情況佐以扶陽之品;經間期陰盛轉陽,陰精化生成陽氣,形成絪緼之候,此時重在補腎活血;經前期陽氣漸長,胞宮陰陽氣血充盛,以平補陰陽為原則。掌握月經周期陰陽消長規律對治療月經相關疾病例如月經後期、先期、崩漏、閉經、不孕、痤瘡等有顯著療效,並為醫家們廣泛應用。

圖 互聯網



 
 
 
最新消息
文章分類
最新文章一覽
熱門標籤

​觀塘 I 黃埔 I 土瓜灣 I 大圍田心 I 將軍澳尚德 I 粉嶺碧湖 I 粉嶺中心 I 粉嶺花都 I 粉嶺逸峰

© 2007 by HONG-KAI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LT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