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脈枕的兩端】常規治療以外的附帶治療選擇


除了內容藥物外,中醫尚有其他的治療手段,例如外敷藥物。如何使用也是需要醫患之間溝通。 首先要辨斷病情,辨斷其中醫病理屬性,是寒/熱/濕等病理情況,有否相兼。然後則要從外用藥物譜中, 選擇適合的用藥。外用藥跟內服藥很相似,但有些不同,需要講究外用效果,用量,費用,與及副作用的機會率判別。 所以喉科、外科,傳統上均重視「外用藥的秘製」的環節。從選料的講究,到工藝和保存的要求均需要處理。 例如傳統外用黃柏要厚才有藥效,而且切片不能「水泡壓片」流失成份。而黃連也是同理,而且需要「保持原色」, 如果過多硫磺,不但不能清熱除濕,還更加刺激患處越用越差。市面上很多外用製藥時往往不留意用藥原料, 所以很容易有病人反饋不佳的原因。

而在香港用藥,我們暫時受限制較多,就要積極與病人溝通,教導如何使用外用藥。 首先必須指出,對於過敏性疾病,外用藥均須慎重。不單外用藥可能過敏, 即便西藥激素,本身是控制炎症反應的用藥,也是會有病人會過敏,越用越癢。 所以要教導病人,用藥後甚麼是正常反應,甚麼是不合理反應。合理反應可以觀察, 不合理反應就需要停藥再議。

另一方面就要溝通外用藥的要求,因為有些外用藥製作比較複雜,需要考慮病人能否自行處理。 其次則是使用方法,例如外塗、外敷(濕敷、油敷)、撲粉等,也需要平衡患處的需要和病人的方便性。 最後則是藥物的氣味和著色,需要理解患者生活的需要和外觀的愛好,平衡如何用藥, 然後再作處方。配如得宜,就相得益彰,療效更好了。

圖例:患者首次外敷後,和三天用藥後情況。


最新消息
文章分類
最新文章一覽
熱門標籤
尚無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