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峰閣】飲食有節的養生智慧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合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何謂“食飲有節”?即注意飲食之五味、饑飽與寒溫的調和,以滋養形體。
1. 食物種類多樣化:《黃帝內經》強調“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養精氣。”這與現代營養學不謀而和,我們發現,如要維持機體健康,建議每週攝入30種以上的不同食物,經常更換食物種類,種類越多,調和得越均衡越好。比如說,體內很多營養物質是需要由食物提供的,大家所熟悉的大部分維生素體內不能合成,而各種維生素是多種酶蛋白的輔助因數,缺乏充足的輔助因數會造成酶促反應系統中多種生物學功能發揮受阻礙而衍生成疾病,常見的有缺乏維生素B1引起腳氣病、B2引起脂溢性皮炎、B3引起糙皮病等。
2.飲食應定時定量:《黃帝內經》認為飲食應定時定量,均不可過饑或過飽,耳熟能詳的有“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不規律的飲食容易損傷脾胃規律性,影響氣血生化功能,甚至可能進一步導致其他臟腑功能發生病變。
3.寒熱適中:《黃帝內經》提出飲食過於寒或熱,輕則損傷口腔食道,甚則損傷脾胃,重則害於五臟六腑。另外,也提出用藥或飲食需要注意:“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意指根據氣候的性質調整飲食入藥,比如在夏季或患熱性病者則不宜服用熱性飲食,而在冬季或患有虛寒性疾病則不宜食用寒涼性食物,但也不是絕對的,尤其用藥需要根據中醫師的安排。
按照中醫理論,藥食同源,很多食物既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也是具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因此,飲食不只是維持生命的物質,也是能用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物質,一舉雙得。譬如說,《黃帝內經》認為肝氣相對應春季,肝火亢盛或肝血不足者易於春天出現迎風流淚、目癢目澀等症狀,故春天是養肝明目的好時機,當歸有補血、活血的作用,而枸杞則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它們和大米一起熬成粥,美味可口、營養豐富。
希望以上這些對於人們飲食調養有所幫助
圖: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