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逸大夫專欄】無得救


「無得救」

  上文論述病人如何與醫師合作提升治病效率,今回我們論述一下還有什麼情況會降低治病效率,甚至令患者難以被治癒。

  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古時有一位神醫扁鵲,他的觀察力及醫術高超,彷彿有起死回生的能力。但是,他也會遇到六種難以治癒的情況,稱為「六不治」。原文如下: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臟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

  古文首先指出人的疾病種類有很多,但是醫生治病的方法相對起來就很少,就是說醫生治病本來就已經很不容易的了,從而引申出有六種情況是更加不可能治癒的。分析如下:

  1. 「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   驕,即驕傲,傲慢;恣,即恣意妄為,任性,放縱。第一個不能治癒的是指傲慢任性而不講道理的病人。先說一個故事:「扁鵲曾途經齊國,得到齊桓侯接待,當扁鵲拜見齊桓侯的時候,他發現齊桓侯有病邪於肌表,建議齊桓侯病向淺中醫,但由於齊桓侯並未感到身體有異樣,認為扁鵲為了賺錢而把他沒病說成有病,所以拒絕了治療。五天後和十天後,扁鵲都曾分別再次提醒齊桓侯,病邪已侵襲至血脈和腸胃,但齊桓侯都堅持自己沒有病,拒絕扁鵲而且感到不悅。十五天後,扁鵲見到齊桓侯時沒有再勸他接受治療,齊桓侯感到奇怪,扁鵲解釋說病邪已進入骨髓,已經沒有辦法了。二十天後,齊桓侯真的病了,派人召見扁鵲,但扁鵲已經離開齊國,然後齊桓侯就病死了。」這個故事中的齊桓公就是傲慢任性而不聽勸告的病人的例子。今時今日,大多的例子是不聽從醫生的醫囑、不按時覆診治療、不按時服藥、不調節生活習慣、不作身體功能鍛鍊等等。

  2. 「輕身重財二不治也」

  第二個不能治癒的是輕視身體而看重錢財的病人。很多病人忙於工作搵食而強忍疾患,或覺得忍受到就遲點再算,或感到求醫費用昂貴而放棄治療,或覺得身體休養一下就能夠自己痊癒而無謂花錢治病(很多人事實上也沒有真的去休養過)。其實,我也明白在香港生活的打工仔賺錢搵食並不容易,可能手停口停,而且賺取到的都是血汗錢,實在不捨得花錢看醫生。但是,老土地說一句,身體健康是無價的,病向淺中醫,有病還是需要求醫,若疾病惡化或延綿日久則更難治癒,更可能需要更多的醫療時間及費用,是得不償失的。

  1. 「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

  第三種不能治癒的原因比較容易理解,意指不能適當地穿衣和飲食。很多人輕視了服裝對身體的影響,但臨床上仔細問診下不難發現服裝與疾病的關係,例如暴露身體部位的衣著若遇受風寒可誘發各種寒性疾病;衣不稱身如低腰褲會影響骨盆形態;過緊的衣著如胸圍會影響局部氣血循環和筋骨形態;長期穿高跟鞋導致拇趾外翻、小腿腓肌肉僵硬及骨盆傾斜等;或長期穿薄底鞋站立行走導致跟痛症等等。在飲食方面,除了在上文中曾論述過配合治病時需要的飲食控制外,在日常飲食中若不保持均衡健康飲食習慣,當然也可以禍從口出,例如不吃蔬果引起的便秘;肆食刺激性食物,或食無定時,時常過饑過飽過急等引致的胃腸病。如以上種種壞習慣不能改變,怎樣醫治也是白費心機。

  1. 「陰陽並,臟氣不定,四不治也」   陰陽並及臟氣不定指身體的陰陽血氣紊亂,臟腑功能出現問題的情況,引申為病情嚴重得醫生也束手無策,是真正的病入膏肓而難以救治,就像上面扁鵲和齊桓公的故事中,扁鵲最後已經沒有辦法可以幫助齊桓公的時候一樣。然而,我個人對這句有另一個看法,就是我們應該有見及此,盡量避免去做一些會損傷陰陽血氣及臟腑功能的事,例如休息不足,夜睡,甚或日夜顛倒等,這些破壞生理時鐘的壞習慣是現今最普遍損傷陰陽的行為之一。

  2. 「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

  這裡所指的是身體已經很虛弱而且不能服藥的病人,例如年老病重昏迷等。雖然在現今科技下,有胃喉或注射等讓不能吞食藥物的病人仍可以得到藥物治療,但是此句可以理解為過度體弱病重,已經無藥可救了的情況,與上一句的情況差不多。

  1. 「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巫,即巫術、巫師、巫醫等,此句指迷信之人寧願相信旁門左道也不相信醫生,最後難以治癒。最近不時聽到所謂性交轉運陷阱的新聞,可見現今仍然有不少信巫的受騙者。對於那些飲符水作法治病之類的江湖術法,我就不予置評了,那是基於信仰自由,是信則有不信則無的概念,雖然我不認同。我想引申的是,現今的巫不一定是真的巫,可以包含了傳媒、網上資料、傳言、所謂的老一輩傳統智慧、假權威、商業廣告等等。例如坊間流傳服食中藥會引致肝酵素高,代表服中藥會傷肝的虛假傳言。又例如某些病人寧願相信某三姑六婆親戚或鄰居街坊、某老人家、某導演、某廣告或推銷、甚至某西醫等無中醫專業資格人士的中醫資訊也不相信自己求診的註冊中醫師的說話。又有某些人喜歡於互聯網上搜索一大堆資料,然後自己當起醫生來,求診時已經先入為主地跟醫生說自己是什麼確實情況,還指導醫生該如何為自己治療,稍一不合心意就認為醫生不好。其實中醫的資訊是應該詢問合資格的中醫師,其他人士的資訊都可能有謬誤,病人與醫師應多作交流,知無不言,建立彼此互信的醫患關係,可有助提升診治效果。

圖: 互聯網


最新消息
文章分類
最新文章一覽
熱門標籤
尚無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