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病探討】痛經


月經是女性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正常行經應該無任何不適或輕微少腹脹,不影響日常生活。不過很多女性每個月都會受到痛經的困擾,痛經即是月經期間或行經前後,出現小腹部疼痛,或痛引腰骶、肛門,或伴有而頭痛、嘔吐,甚或面色蒼白、手腳冷、冷汗淋漓等症狀,輕則需忍痛學習或工作,重則需要卧床休息或服用止痛藥。

現代醫學將痛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痛經是盆腔不伴有器質性病變,在月經初潮後6~12個月就出現痛經,稱為功能性痛經,如不經治療,可在結婚生育後有所緩解;繼發性痛經是初潮時無痛經,經後數年出現,多數因為盆腔伴有器質性病變,如子宮內膜異位、盆腔炎、子宮肌瘤等。

中醫認為痛經其所以隨月經周期發作,是與經期沖任氣血變化有關,經期或經期前後,由於氣血由滿盈而瀉溢,氣血變化急驟,如果情志不暢、或嗜食生冷、或感染風寒濕熱邪氣等則引起沖任、胞宮氣血瘀滯,則發生「不通則痛」的實證痛經;如果素體氣血虛弱或肝腎不足,沖任胞宮於經期間得不到潤養,則發生「不榮則痛」的虛證痛經。

治療原則

痛經的治療以調理沖任氣血為主,治法分兩個步驟:月經期調血止痛以治標,最好的治療時機是經前3~5天至經行初期,平時辨證求因而治本。同時,又宜結合素體情況或調肝、或益腎、或扶脾,使之氣血和順,沖任氣血暢通則痛可愈。臨床辨證根據疼痛發生的時間、性質、部位及痛的程度,結合月經期、量、色、質,舌脈和兼證等分型論治。

辨證論療

實證

實證的痛經多發生在經前或經期,疼痛較劇烈,主要有以下3型:

1. 氣滯血瘀型

經色暗紅、有血塊、血塊排後痛減,經後疼痛消失,伴乳房脹滿或脹痛,舌呈暗紅或有瘀點,脈弦。平素神經緊張、抑鬱,或工作壓力大。治法以理氣化瘀止痛,用膈下逐瘀湯,常用中藥如桃仁、紅花、當歸、川芎、香附等;如見煩躁、伴暗瘡、口苦苔黃則為肝鬱化熱,宜加柴胡、丹皮、梔子清泄肝熱。

2. 寒濕凝滯型

多見於平時嗜食生冷之品的患者。治法以溫經散寒除濕,化瘀止痛,用少腹逐瘀湯。常用中藥如小茴香、干姜、當歸、赤芍、蒲黃、五靈脂等。

3. 濕熱下注

小腹或下陰有灼熱感、或伴腰骶腰痛;平時少腹時痛,經來加重,經色暗紅、帶下黃稠,或伴低熱,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而膩。治法以清熱除濕,化瘀止痛,用清熱涼血湯,常用中藥如黃連、生地、丹皮、當歸、莪朮等。

虛證

虛證的痛經多發生在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揉喜按,主要有以下3型:

1. 陽虛內寒

小腹冷痛、得熱則舒,經色暗淡,經量偏少,腰腿痠軟,小便清長,面色蒼白、怕冷、 四肢不溫,脈沉、苔白潤。 治法以溫經暖宮止痛,用溫經湯加減,常用中藥如桂枝、吳茱萸、當歸、白芍等。

2. 氣血虛弱

小腹隱隱作痛或小腹及陰部空墜,喜揉按,月經量少,經色淡,或神疲乏力,或面色萎黃不華,或食少大便稀溏,舌淡,脈細弱等。治法以益氣補血止痛,用聖愈湯或八珍湯,常用中藥如黨參、黃蓍、熟地、當歸等。

3. 肝腎虛損

小腹隱痛,腰部痠脹,經色暗淡,量少,質稀,或有潮熱,或耳鳴,脈沉細弱,苔薄白。治法以補腎養肝止痛,用調肝湯或歸腎湯,常用中藥如巴戟、杜仲、山藥、當歸等。

注意事項

1. 平時應注意少食寒涼生冷、肥膩食物,以防胞宮虛寒,痰濕內生;亦應少食辛辣刺激食物,以防濕熱內蘊,宜清淡飲食。

2. 平時應正面思想,保持心情舒暢,以防肝氣鬱結,氣滯血瘀。

3. 定時適當運動,幫助沖任胞宮氣血運行。

4. 經期、產後惡露未淨嚴禁游泳、行房,以防外邪氣趁機蘊結胞宮。

5. 起居作息應定時有度,不宜經常捱夜,耗傷氣血腎精。

6. 原發性痛經治療需要的時間較短,一般需要3個周期;如因子宮肌瘤、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的痛經較為頑固,治療需時較長。

最新消息
文章分類
最新文章一覽
熱門標籤
尚無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