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病探討】小兒泄瀉的中醫治療


兒科泄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的一種小兒常見病。西醫稱泄瀉為腹瀉,發於嬰幼兒者稱嬰幼兒腹瀉。本病以2歲以下的小兒最為多見。以夏秋季節發病率為高,秋冬季節發生的泄瀉,容易引起流行。

小兒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內傷乳食,或脾腎陽虛,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而發生泄瀉;若脾胃受病,則飲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濁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瀉。

輕者治療得當,預後良好。重者泄下過度,易見氣陰兩傷,甚至陰竭陽脫。久瀉遷延不愈者,則易轉為疳證或出現慢驚風。

泄瀉治療,以運脾化濕為基本法則。實證以祛邪為主,虛證以扶正為主。泄瀉變證,分別治以益氣養陰、酸甘斂陰、護陰回陽、救逆固脫。本病除內服藥外,還常使用推拿、針灸等法治療。

風寒瀉

證候:大便清稀,多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伴惡寒發熱,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治以疏風散寒,化濕和中之品,如藿香,紫蘇葉, 蒼朮,陳皮,茯苓等。

濕熱瀉

證候:大便水樣,或如蛋花湯樣,瀉下急迫,量多次頻,氣味穢臭,或見少許粘液,腹痛時作,食欲不振,或伴嘔惡,神疲乏力,或發熱煩鬧,口渴,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以清熱利濕之品,如葛根,黃芩.黃連, 馬齒莧, 車前子等。

傷食瀉

證候:大便稀溏,夾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或如敗卵,脘腹脹滿,便前腹痛,瀉後痛減,腹痛拒按,噯氣酸餿,或有嘔吐,不思乳食,夜臥不安,舌苔厚膩,或微黃。

治以消食導滯之品,如山楂,神曲, 麥芽等。

脾虛瀉

證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於食後作瀉,時輕時重,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緩弱。

治以健脾益氣,助運止瀉之品,如黨參, 茯苓, 白朮, 陳皮, 山藥等。

脾腎陽虛瀉

證候:久瀉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見脫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時露睛,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以補脾溫腎,固澀止瀉之品,如。附子, 乾薑, 肉豆蔻等。

變證

由於小兒具有“稚陰稚陽”的生理特點,以及“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病理特點,且小兒泄瀉病情較重時,利下過度,又易於損傷氣液,出現氣陰兩傷,甚至陰傷及陽,導致陰竭陽脫的危重變證。若久瀉不止,土虛木旺,肝木無制而生風,可出現慢驚風;脾虛失運,生化乏源,氣血不足以榮養臟腑肌膚,久則可致疳證。

1.氣陰兩傷

證候:瀉下無度,質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煩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膚干燥或枯癟,啼哭無淚,口渴引飲,小便短少,甚至無尿,唇紅而干,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治以益氣養陰,酸甘斂陰之方藥。如人參烏梅湯加減。

2.陰竭陽脫

證候:瀉下不止,次頻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蒼白,哭聲微弱,啼哭無淚,尿少或無,四肢厥冷,舌淡無津,脈沉細欲絕。治以挽陰回陽,救逆固脫之方藥,如生脈散合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

小兒推拿

除了用藥及針灸外, 亦可使用小兒推拿的治療, 以下提供簡易的推拿手法:

摩腹:用手掌在患兒腹部輕柔地打圈,範圍以肚臍爲中心,由小到大,至整個腹部,約2~3分鐘。先逆時針摩兩分鐘,再順時針摩一分鐘。  

注意事項:

1. 摩腹速度宜慢,約兩秒鐘一圈,速度太快,會致患兒腹部不適,甚至出現嘔吐,若出現上述情況,宜立即停止摩腹,並將患兒抱起,輕拍背部,以順氣止嘔。

2. 動作沉穩,即摩腹時能帶動患兒腹部皮下組織,速度均勻,不要時快時慢。 

預防:

1.注意飲食衛生,食品應新鮮、清潔,不吃變質食品,不要暴飲暴食。飯前、便後要洗手,餐具要衛生。

2.提倡母乳喂養,不宜在夏季及小兒有病時斷奶,遵守添加輔食的原則。

3.加強戶外活動,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防止腹部受涼。

護理:

1.適當控制飲食,減輕胃腸負擔。忌食油膩、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勤換尿布。防止發生紅臀。

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防止發生泄瀉變證。

最新消息
文章分類
最新文章一覽
熱門標籤
尚無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