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病探討】面癱的針灸治療


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表現的病症,西醫稱為「面神經麻痺」,屬於周圍性面癱,西醫認為是由於病毒感染面部神經引致的面神經麻痺;中醫認為多因過度疲勞,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面部經絡,氣血痹阻,經脈功能失調導致口眼歪斜。

面癱的臨床表現

任何年齡均可發生面癱,發病前多有受風寒、感冒、捱夜、過度勞累等誘發因素,通常急性發作,出現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嘴角向健側歪斜,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額紋變淺;病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進食時,食物容易粘滯在病側齒頰之間;飲水或漱口時水由病側口角流出;部分初起會出現耳後疼痛,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

面神經麻痺要與腦部病變引起的中樞性面癱區別,中樞性面癱只引起面下部的肌肉癱瘓,皺眉閉目不受影響,並伴有不同程度的一側手足麻痺偏癱或失語。

面癱的針灸治療

自古而來,針灸是治療面癱的常用方法,由於療效好、療程短,面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確定為針灸適應症之一。

根據「經之所過,病之所治」的原則取穴,口面部主要由手太陽和手足陽明經所主,臨床選穴多取這些經絡上的穴位。常用頭面近部穴位如四白、顴膠、頰車、地倉、翳風、下關、風池、陽白等,並配合四肢的手足陽明經穴位如合谷、沖陽、足三里等調和氣血。

面癱的分期治療

面癱的針灸治療要根據不同時期,分別運用不同的刺激量的針刺手法治療:

1. 急性期(發病頭1周):此期病邪在表,面部穴位宜淺刺,手法宜輕,選穴宜少,四肢穴位可給予適當刺激,一般不選用電針治療。此期如果刺激過重過強,會影響面癱恢復。

因為此期處於發展中,有個別病人會出現病情加重,為免令病人誤以為是針灸引起的,有些醫師不會在這個階段進行針灸;不過很多研究表明,急性期是針灸治療面癱的最佳時機,適當的針灸可以改善面神經炎症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面神經炎症和水腫的吸收,從而促使面神經更快恢復。

2. 靜止期(發病1周至3周):此期病情平穩,各種症狀得到控制,治宜疏通經絡,宜提插瀉法,面部穴位給予相當的刺激量,可適當深刺透穴,可配合電針和面部閃罐。

3. 恢復期(發病3周至2個月):此期邪去正復,宜補氣養血為主 ,佐以祛風通絡,針刺要由深變淺,宜用捻轉補法,可配合電針和面部閃罐。

4. 後遺症期(發病2個月後):約80%的病人在2個月內可以痊癒,若治療不及時,或正氣甚虛的病人或長者,病情頑固,口眼歪斜恢復欠理想,並可能產生患側面肌痙攣或聯帶運動等後遺症,此期氣虛虧虛,多伴有痰瘀阻絡,治療要加強補氣養血、祛瘀化痰,除了針刺外,同時配合艾灸、皮膚針叩刺等。

急性期每日或隔日針灸1次,靜止期、恢復期和後遺症期每周2~3次。臨床上各期可以配合辨證用藥,急性期服用祛風通絡、散寒或清熱的中藥;靜止期祛風化痰通絡,佐以行氣活血的中藥;恢復期補氣養血、佐以祛風通絡的中藥;針藥並用可以提高面癱的痊愈率,縮短病程。

面癱的注意與護理

1. 多用熱毛巾幫敷面部,自行按摩面部穴位如陽白、四白、顴髎、地倉、下關等,避免受風扇或冷氣吹向面部,注意天氣變化,預防感冒,因感冒會影響恢復。

2. 多做皺眉、閉目、蹙額、露齒、吹口哨等面部各肌肉運動,對於防止患側肌肉的萎縮及促進康復有幫助。

3. 由於眼瞼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 減少用眼看電腦和手機,可外滴眼藥水以防眼乾,睡覺時可戴眼罩保護。

4. 注意休息,飲食宜清淡,避免進食生冷、煎炸刺激肥膩的食物。

5. 口眼歪斜影響儀容,確實令人不開心,不過患者不必太悲觀抑鬱,徒令氣血鬱結,影響病情,要知道面癱是一個預後良好的疾病,只要積極和及早治療,很快便可痊癒。

最新消息
文章分類
最新文章一覽
熱門標籤
尚無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