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治玄奇說】食療同湯水不等於養生


好多人對中醫其中一個認識,都覺得係要同藥材湯水有關係。今時今日,有啲餐廳都會有藥膳湯底提供,包括麵食,甚至香港人最鍾意嘅打邊爐都有。但係其實咁唔一定係健康,如果為咗所謂「養生」、「健康」而食,甚至可以食出事,傷害身體而不自覺。

中醫有個term叫「藥食同源」,即係話部份食物可以作為藥物使用,而部份藥物亦可以作為食物使用。今日就同大家講吓點解會有咁嘅講法。

首先,要理解中藥究竟係點樣喺人體發生作用。中醫認識中藥,從來唔係靠所謂嘅有效成份,呢一啲研究有效成份嘅工作,只係為咗「現代化中醫」而做;古人用藥,從來唔需要知道成份,都能夠用藥去治療各種疑難雜症,靠嘅就係認識中藥嘅「性味」。性,可以分為溫、涼、寒、熱、平;味,可以分為酸、苦、甘、辛、鹹、淡。中醫就係透過以上嘅「偏性」同「氣味」互相配搭,去思考一條方應該要點樣整出嚟。

點解可以透過「性味」就會有藥效?因為中醫理論入面,氣味能夠令身體嘅氣出現唔同嘅動態,例如:酸收、甘緩、苦降、辛散等等。配合埋寒、熱等等嘅「偏性」,就可以針對唔同嘅情況去作出配搭。

去到呢度,大家應該都對中藥點解會有藥效作用有少少理解。咁點解有部份中藥可以作為食材,就係因為佢嘅「偏性」相對偏向平和,唔太寒,又唔太熱,例如懷山(現今常用別字:淮山)、薏米等。但係坊間亦有部份會用各種偏性較明顯嘅藥物當食物,例如當歸、川芎等等偏溫嘅藥物,如果身體情況唔適合食該種藥物,就有可能出現不適反應,例如喉嚨痛、肚瀉、婦女月經不調等等。

而食物主要作用就係得一個,用作充饑。如果要考慮多一層,去到養生層面嘅話,就有兩點必須要認識。

1. 嗰種食物/藥物嘅性味

2. 自己近期嘅體質

第一點,就自然係對該種食物/藥物嘅基本理解,例如食物中綠豆性味甘寒,生薑辛溫,紅棗甘溫等等。所有食物/藥物都有其性味,了解得越多,先知道究竟邊樣食物藥物適合自己。

之後,就到認識養生嘅主角,即係你自己喇。每個人嘅身體情況都唔同,嚴格嚟講,甚至乎唔同時間、唔同節氣,身體情況都會出現變化。好多人都鍾意講體質係寒底、熱底等等,呢啲係一個概括嘅講法,如果有興趣嘅,醫師下次會出篇文講講關於「體質」相關知識,不過今日最緊要知道,所謂「體質」,係會受唔同情況(包括天氣、環境、作息、飲食、情緒等等)影響而改變,唔係話之前睇過嘅醫師話你寒底,你就一世都寒底。而如果食嘅食物/藥物嘅偏性如果唔適合自己,咁就會出現反效果,越食越唔健康了。

所以,千祈!係千祈!千祈唔好見坊間流傳今期流行XX食療,又或者YY湯水,就盲目跟佢去食或者煲湯飲。要跟住佢做,前提就係要對以上提到兩點有充份認識,即係「食物或藥物嘅性味」同埋「自己近期嘅體質」。特別係最近二噁英、山埃偏佈香港,坊間急住流傳各種「抗毒良方」,但係中醫從來冇辦法「一條方個個人啱食」,因為最核心思想就係每個人體質都唔同,食咗落去拎唔返出嚟,又搞到身體更加多毛病,咁就真係得不償失了。

而如果真係有心去學習養生,就慢慢學習同累積一下相關食物或藥物嘅知識。古人之所以可以做到養生呢點,某程度上係因為當時冇西方醫學,所以唯一醫學理論會比較流行,大家都會對溫涼寒熱點配搭點用有基礎認識。而去到今日,普遍教育亦以近代科學、西方醫學作為根基,令建基於傳統中華文化嘅中醫知識流失。反而好多身邊嘅人,隨住年紀增長,開始想去養生,先發覺無從入手,甚是可惜。隨住年紀增長,開始想去養生,先發覺無從入手,甚是可惜。養生,先發覺無從入手,甚是可惜。


最新消息
文章分類
最新文章一覽
熱門標籤
尚無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