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峰閣】合於朮數的養生智慧
- 決明子
- 2018年6月14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黃帝內經》之中《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合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何謂“合於術數”?
即適當運用與身體和諧的養生法術如導引、吐納等。《黃帝內經》重視和諧的觀念體現在“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是指陰精平和靜守於內,陽氣固密不散於外,陰陽雙方保持動態平衡,才能使人精神旺盛,生命活動正常。陰精可視為人體內具營養的物質,而陽氣可視為運用營養物質產生的能量。
與身體和諧的養生法術就是能夠運作人體內的氣血而又不過於耗損氣血的養生運動。雖然港人喜歡行山,騎行等運動,但是《黃帝內經》提倡的不是導致身體汗流浹背、氣喘如牛類型的運動,而是以養精、練氣、調神為鍛煉要點,方法上注重意念專注、調節呼吸、形體運動相互配協調配合,從而使全身氣血舒暢運行。和通過游泳、健身、跑步、羽毛球等有氧運動的不同點是,前者重視精氣神的調養,而後者注重增強軀幹素質達標,可以消耗卡路里量、心律速度等具體指數為指標。
導引,意為“導氣令和,引體令柔”之意,就是引導氣血運行,從而增加健康的養生術。1974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為目前現存瞭解中國導引發展的最早期也是最珍貴的資料。氣功、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劍術等都是在香港相當普及的導引術。筆者曾經在沙田公園內見到過不少中老年人練習太極拳和八段錦。
現代人常見的下肢毛病譬如下肢酸脹、下肢靜脈曲張等,多與久坐或久站引起下肢血液回流不暢所致。八段錦中的“背後七顛百病消”的踮腳動作,有助於緩解這方面的問題。人在上下踮腳時,小腿部的比目魚肌和腓腸肌就會一松一緊。其收緊時,可擠壓下肢的血管而加快靜脈血液回流於心臟;肌肉放鬆時,會使來自於心臟的動脈血液加快流向下肢的血管,從而促進血液迴圈。
踮腳的做法就是將雙腳合攏,使勁踮起腳尖,然後慢慢放鬆,不斷重複數十次,量力而為。這運動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能夠迅速有效的減輕下肢疲勞,長期堅持鍛煉對健康頗有益。
圖: 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