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枕的兩端】顆粒劑與湯藥的比較(一)
近日同寅喜歡談論一個有關顆粒劑的問題,這裡引用一下,然後說一下有關製藥、炮製和道地藥材的視角。台灣與香港的顆粒劑稍有不同,也可以比較一下。從藥劑而言,需要比較的點其實相當多。當然有人認為醫術好,甚麼藥也治好病,對這我不反感,有人不用藥也治好病的。但藥物質量和用量,還是很客觀的事。
https://yuchiahuang.blogspot.com/2018/08/blog-post_2.html?fbclid=IwAR1v8-gSQG8ZaYu4LmDGUnHxsBYea4bQKIi92JN5cQEECpeNn_dfaKthlX4 有空可以看同寅的描述,我們再研究。
一) 原材料產地:原材料的道地性,產區是否合理。例如陳會陳皮有特別品種,間時於鹹淡水交界才質量較好。 二) 原材料培值法:是法合理栽培?農肥?化肥? 三) 原材料採收法:是否適時? 是合有適當方法? 四) 原材料乾燥:適當曬乾?風乾?焗乾?
然後製成原藥材,進藥廠準備炮製加工。 五) 存放時期是否合理?有否過長時間? 六) 潤製備切時是否合理水量?會否過多水泡後然後排走? 七) 切製時刀工是否合理?厚度、片型等。 八) 切制後有否合理乾燥。 九) 有否進行適度炮製? 十) 炮製有否用對輔料? 十一) 輔料質量如何? 十二) 制作後存放時間和環竟如何?
跟著才是湯藥製備 十三)湯藥配劑,成份比例是否合理 十四)製備時的煮制及收乾方法 十五)輔料選用是否合理?對藥物釋出和吸收的影響?
到最後再會發貨到中藥商,然後是醫師。 所以一個藥的製備是非常複雜的過程。希望下一個系列可以慢慢談及, 讓大家更加瞭解。
圖: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