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脈枕的兩端】獨一還是多種?


有醫生是這樣的,對患者非常緊張,生怕患者沒有嚴格依從醫囑,還叮囑一定要回來不要在外面看。也有醫生,按醫理說,不作過多叮囑,也只是「一般醫生的說法」。病人可能以為是個人性格的差異,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這種不同的醫患關係,其實主要是源自兩種醫生不同的自我定位,也視乎病種。前者是源自於醫者認為其意見對患者有獨特性和必要性及獨一性,所以就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醫者比較自信,則可能自覺獨特性較高。也可能是疾病特異性較強,例如在下看腎病,則亦可能希望病人比較依從,真若不行就再介紹同業高明,而非放任患者自行再隨意選擇。

而當醫者醫囑較寬鬆時,則可能源於疾病較為簡單,例如一般感冒。有人非常自信,覺得強勢對待病人更好。也有醫者相信團隊,認為都可以。另一邊,也會有認為方藥已足夠治療,所以並不設極端的醫囑,只需簡單忌口則口。我們無法說明那一種是最好的。畢竟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需要,有一些病人,認為「權威感」、「距離感」強的醫者幫到他。也有病人需要「對等」看待。不同的病人與不同的醫者,有他們合作工作的方式。我自己也只是其中一種。

就我自己而言,在我從前求醫的過程中,我則最重視療效。療效好的,其實無所謂。但若果療效不好,又把話說得太死,則讓人失望了。所以為何我總尊重病人的選擇權,因為就算再難再專的病,我想我也不是病人唯一的求贖。也很少給予很複雜難依從的指示,一般健康生活,合理忌口就夠了。至於病人選擇在哪看,如何看,聽從不聽從,輕的自是不打緊,重的,我盡力勸說就是。要放手,因為治療不是實現權力和操控,而是關愛。

圖: 互聯網


最新消息
文章分類
最新文章一覽
熱門標籤
尚無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