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田間醫話】跟腱斷裂術後恢復(一)


跟腱修復術後的康復應從術後2-6周開始。為了保護修復的跟腱,康復醫生必須交代一些注意事項。比如,術後12周之內應該禁止被動牽拉跟腱。另外,負重過程也應該是在手術醫生的指導下逐步進行。在術後的整個康復過程中治療師必須明確跟腱癒合的4個階段(炎症期、增生期、塑性期和成熟期)。在癒合的最初6周內(炎症期和增生期)跟腱時最脆弱的,在接下來的6周-12個月內(塑性期和成熟期)強度慢慢增加。患者的康復是一個標準的功能性恢復過程。

第一階段

保護和癒合期(第1~6周)

術後第一階段的康復對於保護修復的跟腱控制滲出和疼痛,減少瘢痕形成以及提高關節活動度都是至關重要的。術後負重程度和支具的類型都由醫生決定。在手術後的2~8周之內需要在保護下負重。

早期關節活動和保護下負重是術後第一階段最重要的內容。因為負重和關節活動可以促進跟腱癒合和強度的增加,並且可以預防制動帶來的負面影響(如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退行性關節炎、粘連形成和深靜脈血栓)。

抬高患肢可以控制疼痛和水腫。應該告訴患者全天內都要儘量抬高患者,避免長時間持重體位。

注意事項

跟腱修復術後癒合不良和感染是最常見的併發症。因此在術後的第一階段康復醫師和患者經常檢查切口至關重要。一旦發現切口癒合不良或感染應該立即通知醫生。

第二階段

早期關節活動(第6~12周)

進入第二階段,在負重程度、增加關節活動度及肌力增強上都有明顯的變化。患者首先要在拐杖保護下佩戴支具完成患肢的完全負重,然後擺脫拐杖穿鞋完全負重。從足部支具到鞋的轉換過程中,可以在鞋中放一個足跟墊(通常會使踝蹠屈20°~30°)。隨著關節活動度的增加,足跟墊的高度應隨之遞減。當患者的步態恢復正常時,就可以不用足跟墊了。正常的步態時脫拐行走的先決條件。

注意事項

跟腱炎(或)疼痛時第二階段很常見的併發症。患者脫拐或不再穿帶輪盤的固定靴後通常會增加活動量,但此時正在癒合中的跟腱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承受增加的活動量,因此跟腱自然會疼痛和發生炎症。所以必須告知患者日常生活活動(ADL)的限度,糾正其錯誤的行為,使其在無痛的範圍內活動。同樣,如果康復計畫的設計使得關節活動度和力量練習進展過快的話,也會引起跟腱疼痛和發炎。康復醫師在改進康復方案時必須綜合考慮患者的主訴和客觀的測量結果,並且要強調對家庭訓練計畫的依從性。

圖:互聯網


最新消息
文章分類
最新文章一覽
熱門標籤
尚無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