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脈枕的兩端】病人身邊的世界


治療過程中,除了安排病人的治療方案外,疏理病人的期望和疑問外,還得兼顧病人家屬的情況。這個最不容易,甚至往往是帶來困難的地方。最理想的是家人和患者之間「同步」,對病情治療都有共同的理解,自然會有更好的合作,也就有最好的效果。所以經常需要用不同方法向家屬說明。

例如家屬有不恰當的信念。如濕疹孩童,外婆堅持要用大力刷患處以圖「乾淨」。結果自然是越刷越壞。但婆媳之間不便否定;母子孫之間又不便否定,結果只是使患兒病情更嚴重。所以這表面只是一個兒童的濕疹,實際最影響治癒的難題,是三代間的權力、溝通和自主。相較起處方用藥,這個問題難得多。而婦女懷孕期、初生期往往均有這種問題。

也有一些病患,身患重疾,例如腎炎。自行求醫還好,然而家屬卻每人給出一個方案,要求患者跟隨。不是不關心,而是太關心。即便假定均為合理治療,但方案無定亦會阻礙治療,同時對患者造成極大的生活壓力。雖知道重病患者,除了身體問題要處理外,心靈問題往往佔比不少,這時要不就逐一說明,一就是建議患者本身建立洽當的界線。這像輔導更多。

另一種則是病人與家屬對病情的瞭解不一樣。簡單的,是大病看成小病,小病看成大病。「(腎炎) 發炎之嘛!食燒炎藥好快好啦!」 這種教育一下就好。而更大的問題,是對生命階段的理解不一。例如年老重病者已知時日無多,患者自知治療命標為延長壽命及提高質量,而家屬仍然祈望完全痊癒,往往會造成衝突,或者是不必要的遺憾。

事實上,醫者當然不能罔稱全知全能,不是神仙可以對治療和未來作出百份百預測。醫學的知識和臨床經歷,也只是讓醫生的意見可以在合理的範圍和合理的機率之中。再從中為患者一家的福祉,作出判斷和說明,幫助患者一家在理性認識及感性層面上作出整合,讓他們可以為自己的思想和價值作出定位,判斷如何去渡過人生。

圖:互聯網


最新消息
文章分類
最新文章一覽
熱門標籤
尚無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