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風筆動】天灸療法淺談


天灸療法利用對皮膚比較刺激的藥物,貼敷於指定穴位,使局部皮膚充血赤紅甚至起泡,從而調整全身氣血,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現代天灸多用辛溫之品如白芥子、細辛等,用以治療虛寒性的疾病,尤其對屬虛寒的鼻敏感、哮喘、腰痛、身痛等有顯著的療效。天灸療法最早記載於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書中描寫以中藥敷在頭頂百會穴上治療毒蛇咬傷,其後不少醫家例如晉代的葛量洪、唐朝藥王孫思邈等均有使用天灸療法的記載,並以皮膚發泡為度(例如《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治疣痣黑子,斑蝥三枚… 搗爛點之,須臾即泡,三五日脫落」;王執中《針灸資生經》載:「鄉居人用旱蓮草捶碎,置在手掌上一夫…繫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深受歷代醫家推崇。儘管天灸療法適用於全年任何時間,但在三伏天(全年陽氣最盛的時候)及三九天(全年陰氣最盛的時候)進行效果最明顯,其中三伏天的環境溫度較高,此時身體的陽氣趨於體表,對藥物刺激更為敏感,容易得到皮膚起泡的效果。另外也有部分人只出現皮膚發紅痕癢的情況,只要跟從醫囑,調飲食適勞逸,這些反應都會逐漸消退。

圖: 互聯網


最新消息
文章分類
最新文章一覽
熱門標籤
尚無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