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枕的兩端】服藥之後
- 註冊中醫師 林振邦
- 2018年4月24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患者取藥處理後,然後按著指定方式服藥,會有不同的反應,需要醫生注意和跟進,尤其在傳統中醫理論中,病人的服藥反應是正常診斷項目的一項。
第一種情況,就是患者情況好轉了,這當然是正常而簡單,但也要思考不少問題。第一是如何讓患者更好,在基本的治療方案上再進一步。在病癥的減少程度和四診診斷項目診斷出患者身上病理因素的變化,是全數減少、部份減少,或是其他情況。然後在第二步的診治療,再作針對和調整。因為中醫與西醫不同,不是「按疾病用藥」,而是按「身體整體狀態」,所以有時候有多重病理下,需要逐一分部處理,例如濁氣盛的病入要先化濕化痰稍通經網,再輔以理氣,然後才可以用補;又或者是需要大辛大熱去濕滯才可解決寒實的問題。在不同階段都需要不同的政策,很少一個方治到底。所以其實,真正的技術未必在於「首次診治」,而是第二治診治的調整。
第二種情況,則是病服藥後更差了,有時候是部份副作用出現,有部份則是沒有好但就是差了。這些時候就要在處方和辨證上考慮,第一個常見的是用藥過度燥熱/過度寒涼,患者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如果可以在首診時說明,然後和患者保持聯絡,其實可以減輕不少,例如出現口乾 / 胃不舒服時,服藥時稍少服一點。 又或者查詢患者自身有否這類傾向,那麼用燥熱藥 / 寒涼藥時都可以作調整,例如優質桂枝可以煎煮時「後下」可以較低燥熱而具有療效,或者化濕藥中稍佐生津藥物。這些就需要在知識上需要把握如何處理問題了。例如有醫師表示,桂枝用量少則易燥,但如果用量足夠則可以把經脈打開則不燥,也是一種技術,就需要各施各法。也有的是服藥法不合理、煮藥法不合理、忌口出現問題,等等原因不一而足。
第三種情況,就是服藥後無轉變。有時候,患者生平第一次看中醫,或幾年來首次服中藥,那麼第一診稍為保守是十分合理的,以試探性為主。但如果患者服了足量的藥後還不行,就需要考慮是否方向有誤,或者是否真的需要高劑量處理,或者是否藥物質量有問題。
而第四種情況,則是醫者以外的問題,就是藥物情況。例如桔梗硫磺太多,本來治喉嚨痛,反而服了更痛;例如附子乾薑質量不好,副作用風險有時比較大。等等不一而足。所以每次診療的效果如何檢討,從甚麼角度檢討,需要多方面的知識,視野也要足夠廣,幫助我們與患者一起解決問題。
圖:互聯網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