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脈枕的兩端】 治療與否


醫患之間,有好多理解上的落差要溝通說明。患者來到的,有時候是因為「不適感」,有時候是因為「一個疾病」,有時候是因為「檢查指標」,有時候是因為一項「憂慮」。假如是一項不適感,那麼問題清晰,說明就很簡單。如何治療、治療多久、花費多少、治療祈望,這些都容易說明。

如果是後三種,就比較複雜,中醫如何看,當代總體研究如何看。未來對患者的影響如何,都要逐一分析,最困難的當然是患者不具備醫療知識,說明上就加倍困難。

尤其一些「疾病」和「指標」,需要讓患者知道中醫也可以治,或者應該適當改變治療方案,可以考慮讓中醫作主導。尤其原先的用藥只屬非必要性的「治標」,或者原方案已經遇到頸瓶。要適當調整,並且與患者及其原主診商討適當的步伐,找出合理方案。

純綷憂慮的,不能只是單純否定其憂慮。需要找到憂慮原頭建基於何種想法及前設。如果有合理成份,就要考慮如何醫療處理,提出評價和跟進機制。想出合理方案,衡量患者獲益與經濟上的合理性。然後在治療後再一同審視效果。也有一些時候,憂慮是不必要的,也就說明如何讓患者放下憂慮,做好治療,然後專心生活。

假若患者存在不合理祈望,就要盡早說明。一些已是頑固固疾,或者對藥物已經完全依賴而難以恢復的自身功能,需要盡早說明。然而,有時候治療雖然不容易的,但也有時候療效可以很神奇。如果初步評估「值得一試」也就得鼓勵嘗試治療。

又或者是倒過來,患者本著期不合理祈望,而對自身疾患過於忽視。那麼醫者就需要說明情況,加強患者的注意,以免疾病變化成更大的問題。有時候要循循善誘,有時候要當頭棒喝,全然得按患者的聆聽模式去調整。

去商討治療與否,本身就是去迎接一種改變,是生活上的改變,態度上的改變,對當前生命認知的改變。治療只是最後的行動,有時候單靠行動就可以治好一些小病了;然而倘若是發現了存在狀態的偏差,就要思考生命如何去改變,讓之恢復到理想的狀態。說總是容易,做的時候總是難,就本著一種謙卑恭敬的心情,去與患者同行。


最新消息
文章分類
最新文章一覽
熱門標籤
尚無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