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脈枕的兩端】太多和太少的溝通


當與患者建立構通和關係的時候,總是要在想怎麼理解患者的表述。

患者的表述,主要仍然是其所視所覺察的世界。有時候患者覺得不重要的,臨床上可能很重要。而有量候患者覺得重要的,臨床上未必有著一樣的理解。需要雙方互相調整,讓診療可以按患者的需要來進行,讓治療達到期望。

而有些患者不願說明,只願醫者單用脈診去判斷。他們希望用自己的方法去判定醫者是否可信,然而這只會減低患者自身的醫療效果。有時候不是不可以,而是那樣不好。只能再三說明。

也有些患者說得很多,需要細心聆聽,去找出裡面所困苦的地方。然後去找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和方案。過程並不容易,因為問題可以很多,然而每次治療可以做的有現實限制。要從諸多的問題裡面,找出 「有解決價值」、「有解決可能」、「患者可從中獲益」的問題。然後設計一個方案,可以短時間內舒緩到困苦,增加生活質量,然後中遠期讓病患可以得到根源性的舒緩。需要醫患雙方去商討,再去按著患者的需要去設計。不然患者無法同意或無法感受到治療效好,依從性就很難保證。

也有一些是意在言外,患者說了很多,未必是碰得著問題核心。需要醫者再去幫助尋,找出問題的核心。也有一些患者帶來無法達到的祈望,需要醫者去校正,然後真正展開治療。然後在處方中處理。

在說和不說之間,其實有時候也需要探索患者需要哪一種醫者。有些患者需要遁遁善透;也有些患者期待著被「棒喝」;也有些患者期待著被人「一語道破」。這就牽涉了醫者有多少面,去面對不同的患者了。

附件區域


最新消息
文章分類
最新文章一覽
熱門標籤
尚無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