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病探討】心悸的中醫治療
雖然心臟廿四小時都在跳動,除非做完劇烈運動、精神十分緊張或興奮,正常情況下我們應該感覺不到自己的心在跳動,如果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則是一種病態,中醫稱為『心悸』。
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在現代醫學角度認為多數與心臟病、心律失常、甲狀腺功能亢進、高血壓、低血糖、貧血、焦慮症、更年期綜合征等等有關,亦有些是因藥物例如咖啡因、腎上腺素等引起的。
無論是器質性或功能性的疾病引起的心悸,中醫會根據望、聞、問、切四診收集的資料找出病機,再作出治療方案。臨床辨證首先要辨心悸的虛實,虛是虛在那個臟腑?是陽虛還是血虛?實證是挾痰還是挾瘀?臨床主要分型如下:
【虛證】
1. 心虛膽怯
多與精神因素有關,由於突然受到過度的驚恐,如遇到危險場面,或目睹災難事故,驚則氣亂,心神不安引起心悸。
臨床見心慌心跳,伴善驚易恐,坐卧不安,失眠多惡夢,舌苔薄白,脈象動數或虛弦。治療以鎮驚定志,養心安神;用藥如龍齒、琥珀、人參等。
.
2. 心血不足
多見於產後或手術大量出血、或婦女月經過多、貧血患者,或思慮過度,耗傷心血,心血不足,不能養心引起心悸。
臨床見心悸,伴易頭暈,面色萎黃或蒼白,疲乏無力,舌淡脈細弱。治療以補血養心,益氣安神;用藥如黃蓍、當歸、龍眼肉、酸棗仁等。
3. 心陽不振
多見於素體陽虛,或大病久病後,或過吃寒涼食物,導致陽氣衰弱,不能溫養心脈,故心悸不安 。
臨床見心悸,伴胸悶不適,手足不溫,怕冷,面色蒼白,氣短,舌淡,脈沉細或沉弱。治療以溫補心陽,安神定悸;用藥如桂枝、甘草、龍骨等。
4. 陰虛火旺
平時體質腎陰不足,經常熬夜或久病體虛,或房勞過度,嗜食辛辣,傷及腎陰,腎陰不足,水不濟火,心火妄動,擾亂心神引起心悸。
臨床見心悸,伴心煩失眠,頭暈目眩,手足心熱、咽乾,腰痠耳鳴,舌紅苔少,脈細數,形體多瘦削。治療以滋陰清火,養心安神;用藥如麥冬、天冬、五味子等。
【實證】
1. 水飲凌心
素體脾腎陽虛,或嗜食生冷損傷陽氣,陽虛不能蒸化水液,停聚為水飲,飲邪上犯,心陽被抑,因而引起心悸。
臨床見心悸,伴眩暈,胸悶或胃脹滿,惡心吐涎,渴不欲飲,下肢浮腫,怕冷,舌苔白滑,脈弦滑。治療以振奮心陽,化氣行水;用藥如桂枝、茯苓、白朮等。
2. 心血瘀阻
一是由於心陽不振,血液運行不暢;一是由於痹證發展而來的;
臨床見心悸,伴胸悶,心痛時作,或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治療活血化瘀,理氣通絡;用藥如桃仁、紅花、丹參等。
3. 痰熱擾心
多見素體脾虛,加上嗜食肥甘厚味及煎炸之品,痰熱內生,復加鬱怒,痰火互結,上擾心神引起心悸。
臨床見心悸,伴煩躁,痰多,食少,易惡心,舌苦黃膩,脈滑數:治療以清熱化痰,寧心安神。用藥如半夏、竹茹、陳皮,、黃連等。
臨床上所見的心悸未必屬於單一證型,很多時候是虛實夾雜,或心虛膽怯兼有痰熱,或心陽不振兼有水飲凌心,或心血不足夾有心血瘀阻等等,辨清虛實之間的關係,隨證用藥施治,才能取得應有的療效。
【預防和護理】
1. 保持心情舒暢,盡量避免精神上的刺激;
2. 充分休息,避免勞累過度;
3. 飲食宜清淡,避免生冷、辛辣、肥膩食物,戒濃茶、咖啡及飲酒。
4. 避免激烈運動,但要有適當運動,如太極、八段錦等養生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