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病探討】從中醫角度認識情緒病 - 下


上篇講述了五臟與情緒的關係,當情緒持續異常時,便可能出現中醫指的「鬱證」。鬱證是由於情志不舒,氣機鬱滯所引起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為心情抑鬱,情緒不寧,脅肋脹痛,或有易怒易哭、 咽中如有異物梗阻、失眠等各種症狀,而情緒病亦屬此範疇。

鬱證之病因主要是由情志所傷,致肝氣鬱結,繼而引起五臟氣機不和。當中以肝、脾、心受累為主, 氣血失調而造成。當鬱怒氣機不暢時,先會引致肝失條達,氣失於疏泄,如鬱滯太過可化火,或致血瘀不行;如肝鬱影響至脾臟,或思慮太過、勞倦傷脾,可致脾失健運,蘊濕生痰,導致氣滯痰鬱; 如脾虛較顯,飲食減少,則氣血生化乏源,心失所養,神失所藏,造成心神不安;鬱滯日久則易化火傷陰傷血,造成陰虛火旺,累及腎臟,發展成各種虛損症狀。一般而言,初病因氣滯而挾濕挾痰、食積熱鬱者多為實證,久病由氣病及血,則由實證轉為虛證。

治療鬱證,中醫會先辨證,再按相關證型以藥物或針灸等方法以調節氣機及臟腑功能,以達致解鬱之目的。以下簡略介紹鬱證的常見證型:肝氣鬱結型之患者常覺精神抑鬱,多嘆氣,或有胸脅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腹脹納呆等;氣鬱化火型之患者性情急躁易怒,多有胸悶脅脹、口中泛酸、口乾口苦、大便秘結等;氣滯痰鬱型患者易覺咽中不適,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胸中窒悶;憂鬱傷神型之患者常覺精神恍惚,心神不寧,易有悲傷擔憂、易哭之情況;心脾兩虛型患者多思慮,常心悸膽怯、健忘、眠差、面無光澤、頭暈、神疲、食欲不振;陰虛火旺型患者易覺眩暈、 心悸、眠差、心煩易怒,或有遺精腰痠、月經不調等。

除藥物及針灸治療外,以下介紹數款食療和藥材,可供參考食用(請先諮詢註冊中醫師):

花茶-適合肝氣鬱滯人士

茉莉花、玫瑰花、合歡花皆有抒肝解鬱作用,可分別或合併使用,每次沖泡約1-2錢,亦可加紅棗3粒或菊花數朵共同飲用。

健脾化濕湯-適合痰濕偏重人士

炒扁豆30g,薏仁30g,生薑3片,茯苓10g,陳皮5g,先以水3碗浸泡15分鐘,煲約40分鐘,每周可飲用2-3次。

甘麥大棗湯-適合心氣偏虛,易覺悲傷欲哭、精神緊張人士

甘草10g,小麥30g,大棗6個,先以水3碗浸泡15分鐘,煲約40分鐘,每周可飲用2-3次。

百合湯-適合心脾兩虛人士

鮮百合100g,紅棗30g, 蓮子30g,加水煮1小時至材料熟爛,分2-3日食用,可連服半月。

柏子仁粥-適合心脾兩虛,易緊張、失眠、健忘人士

柏子仁15g,粳米100g,洗淨柏子仁後稍搗爛,加粳米煮粥,食時可加蜂蜜調味。此粥品亦可加龍眼肉、蓮子等同煮。

芝麻核桃粥-適合腎精不足、陰虛火旺人士

桑葉、 黑芝麻、核桃仁各50g,粳米100g。先以水煎煮桑葉20分鐘取藥汁,去渣,黑芝麻、核桃仁、粳火共煮成粥,再加入桑葉汁共煮片刻即可,此粥可清熱養血安神。

最新消息
文章分類
最新文章一覽
熱門標籤
尚無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