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大夫專欄】健康沒有「後數」
很多病人雖然知道「病向淺中醫」的道理,但是現實中都是沒有做到。當中有很多原因的,例如沒有時間、覺得能自己痊癒、想省點錢等等,其實都是人之常情,初期症輕或許沒有問題,拖得太久就可能回不了頭。
猶如最近興「後數」,部份病人希望在某時間之後才治療,例如最近有特別的工作要做,即使已經發病,但仍希望捱到完成該工作後才治療。
舉一個例子,最近有位病人訴說因為武漢爆發至全球的肺炎疫情,工作需要全天替出入人士量體溫,因長時間反覆舉槍探熱,令肩頸肌肉因勞損而疼痛。經治療後其實有所緩解,但再工作後又復加重,最後病人決定「後數」,覺得現在治療好像沒有意義,決定待疫情過後不需再為他人量體溫時再治療。他因不能除去致病的持續性因素,所以病情有反覆實屬正常,但其實治療並不是沒有意義,起碼期間能讓肌肉損傷曾有舒緩的時候,亦可減少累積性的勞損。假如損傷累積至「爆煲」,誘發急性肌肉炎症,可以劇痛或不能發力,令你想繼續工作也有心無力,甚至令傷勢不能完全復原,或需更漫長的復康治療,影響日後長遠的工作。
第二個例子就是一位患上手腕橈骨莖突腱鞘炎的病人,該病又稱「媽媽手」,常因過度使用手腕的勞損引起。該病人由於公司人手不足,「捱義氣」強忍手腕疼痛持續工作,沒有積極休息和治療,打算捱過後再「後數」休息和治療,結果令病情十分嚴重,終於痛得不能再工作。就算連日常生活亦受影響,拿起一杯水也痛。即使之後長期停職休息和接受治療,西藥、物理治療、針灸、中藥、骨傷跌打等都試過,但都病情反覆,令一個本來簡單普通能治的筋傷因損傷太嚴重而變得非常頸固。
第三個例子,一個膝關節退化的年長病人,膝關節間隙因軟骨磨蝕而收窄、加上骨質增生及變形,疼痛多年,已經排期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但因疫情而延期,忍耐不了疼痛而來求醫。經過針灸及骨傷手法治療後,膝痛大減,更問我是否仍需要做手術。典型的長者通病,膝痛得難以接受才求醫,然後西醫檢查發現已嚴重退化,建議行手術換人工關節。去到這地步,保守治療即使能舒緩症狀,也不能令退化回到過去,膝痛會較易復發,是否行手術要個人決定,但若果他能在早期便求醫,今天的退化可以沒有這麼嚴重,需行手術的必要性可以大大降低。此外,不要誤會「後數」延誤到病情惡化後最多就是之後要做手術,首先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手術解決,其次是手術必定都有風險,並不一定能成功解決問題,有時候倒霉起來更會出現新問題,例如膝關節置換手術雖然成功率高,但仍有少數有機會對疼痛和活動沒有改善,甚至出現術後疼痛,例如可能由感染誘發紅腫熱痛的關節炎。
筋骨損傷常見為職業病,但在香港地「搵食」大過天,阻人搵食又罪大惡極又如殺人父母,曾有腰痛病人說想退休後才積極治療,我雖然不認同,但畢竟大家都有自己的難處及想法,但一定要明白及承擔其風險,已清楚就只能祝好運。但我始終奉勸各位關注健康,不應「後數」,任何職業也一樣。香港人加油!
圖: 互聯網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