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文風筆動】中醫論情志


香港生活節奏急促,不少社會問題仍待解決,市民無形中所承受的壓力可謂越來越沉重。因此情志的調理對香港人來説實在不容忽視。

喜怒哀樂乃人之常情,可是當某一種情志過度的時候,就需要注意了。《黃帝內經》道:「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可見情志的變化會影響人身的氣機運行,是決定健康的重要因素。

而事實上,因情志太過而生病的案例亦多不勝數。例如《續名醫類案》記載:「一小兒因觀神戲受驚,時時悲啼,不食如醉,已九十日,危甚」,又《古今醫案按》曰:「丹溪治陳狀元弟,因憂病咳唾血,面黧色」,即使身邊親友亦不乏因精神緊張而致失眠、濕疹發作、便秘等的例子。

《黃帝內經》曰: 「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除了針藥外,我們也可以根據五行相剋的理論以情志調理情志。例如當人容易憤怒煩躁的話,可以對其說些悲傷的話,大哭一場,令怒氣得以疏泄。《呂氏春秋》亦曾記載戰國時代宋國名醫文摯激怒國君以治好他的憂鬱症。*

中醫注重情志養生,我們可以嘗試用不同方法去調理情志,例如耍太極、賞花、下棋等等,以達至黃帝內經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在節奏急促的社會中讓自己平靜下來,從而達至身心健康。

*註:戰國時代有一齊國國君患有憂鬱症,太子邀請了宋國名醫文摯來治病。文摯到達齊國,觀察國君的病情後對太子說:「國君的病肯定可以醫治好,但是病癒後他必定會殺掉我。」太子不解問:「為何?」文摯答:「這個病一定要激怒國君才能治好,可是激怒國君的話,我必死無疑。」太子懇求說:「若然可以治好國君,我和母親定以死相勸,希望你不用擔心。」文摯不好推辭就答應了太子的請求。於是他們約好了看診的日子,但文摯首三次都沒有赴約,國君已經憤怒不已。到第四次文摯終於應約,卻鞋也不脫就上國君的床,並一邊踏著國君的衣服,一邊詢問病情。國君大怒,沒有回應他。文摯於是再出言激怒國君,國君被氣得暴跳如雷,而這時病也好了。

圖: 互聯網


最新消息
文章分類
最新文章一覽
熱門標籤
尚無標記。
bottom of page